產業反彈 能源稅政策重大轉折

能源暨環境稅的課徵出現重大轉折,在產業界提出異議後,行政院立場鬆動,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昨日指示,經濟部等相關單位於一個月內提出非稅工具的節能減碳方案,不足的地方再透過賦稅處理。時程上,財政部仍希望民國一百年開徵。  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昨日召開「綠色稅制」期末工作小組會議,財政部上次會議後曾大力宣稱產官學已達成共識,不過昨日工總等產業代表有備而來,能源暨環境稅的課徵時程與具體內容,也出現變數。   根據賦改會原先規畫,政府擬整合現有的十二項能源暨汙染稅目及費用,改課能源暨環境稅,並取消貨物稅、印花稅、娛樂稅,調降所得稅,另外還提出補貼大眾運輸等相關配套措施,以抵銷課稅衝擊。   財政部預計分十年逐年調高,初估推行首年,國庫將可增加逾三百億元稅收,若以一百年為施行首年,至一百零九年稅額將可達到最高峰,預估總稅收高達八一○一億元。   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陳武雄則指出,能源暨環境稅是馬英九總統提出的競選政見,所以不會反對推行,但是相關配套都還沒做好,建議應以民國九十五年財政部的版本做修正,不要再用新的版本,亦即只課能源稅,不要開徵環境稅。   陳武雄強調,開徵後包括水電、鋼鐵、油氣等產業,都將直接受到衝擊。例如,開徵後中鋼一年稅負將逾四百億元,而且整個下游產業也都會出事。   另外,一般家庭也會經由價格轉嫁而增加負擔。以一家月入三萬元家庭為例,每月花在能源相關稅費的負擔,平均約五千元,占月收入的六分之一,按照中經院的課徵標準,未來將提高到一萬元,等於是月收入的三分之一。   賦改會最後在邱正雄的裁示下,確定「先定性,再定量」程序。亦即,先由經濟部、經建會和會和環保署等相關主管機關,於一個月內提出能源政策方案,再由中經院重新提出評估報告。   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表示,由於石化、鋼鐵等耗能產業將來會面對最直接的衝擊,經濟部立場是希望先談能源稅就好,先不要加進其他稅費跟環境稅,才能評估對產業的影響,未來也會積極與石化、鋼鐵、發電等產業溝通。